开云体育-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擁抱投資 存款“搬家”潮汐背後

2025-10-01

  开云体育,开云体育官方网站,开云体育APP下载

开云体育-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开云体育APP下载擁抱投資 存款“搬家”潮汐背後

  “924”政策吹起的不僅是股市指數與市值攀升的“春水”,更與百姓錢包息息相關。“1%”定存利率令人食之無味,股票市場與理財成為居民財富流向奔襲的下一站。

  回望過去五輪存款“搬家”歷程,低利率的推力與投資市場的牽引力有時單獨出現,有時卻也相伴隨行。聚焦當下,住戶存款同比少增與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同比大增正在上演著“此消彼長”的熟悉劇情,遙相呼應的則是月度個人新開股票賬戶數環比翻倍的火爆。指尖輕觸間的轉賬與申購指令,雖無聲,但已匯成洪流。

  “新一輪存款‘搬家’潮來了嗎?”隨著近期央行金融數據發佈,市場對於該觀點的討論聲愈發激烈。

  從年內數據來看,截至2025年8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322.73萬億元,同比增長8.6%。前八個月人民幣存款增加20.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9.77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6106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2.21萬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5.87萬億元。

  月度數據則更加直觀體現資金流向的變化,8月單月,居民存款新增1100億元,同比少增6000億元;而同期非銀存款新增1.18萬億元,同比多增5500億元。

  徹底引爆市場討論焦點的是非銀存款項目的變動。較居民存款而言,兩者月度增量的“潮汐”之間,代表了何種變化?曾長期佔據居民資産配置“首選”位置的銀行存款是否上演了搬家潮?“當前居民存款‘搬家’的趨勢已較為明確,資金流向變化與利率持續下行、房地産投資屬性弱化密切相關,尤其是定存利率跌破一定閾值後,居民通過拉長期限維持收益的路徑被堵死,存款‘搬家’逐漸從市場選擇演變為時代必然。”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如是説道。

  今年以來A股逐步進入牛市通道,截至9月26日,上證指數相較年初漲超14%,A股總市值突破104萬億元,日均成交額超1.64萬億元,兩融餘額波動增長;理財市場也表現活躍,2025年上半年新發理財産品募集資金136.72萬億元,6月末存續規模達30.67萬億元,同比增長7.53%。雖然數據不能直接證明居民把存款取出並投入資本市場或理財,但在存款利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居民存款向多元化的投資産品遷移已是大勢所趨。

  不過,當前存款“搬家”更多表現為定期存款“活期化”。8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31.98萬億元,同比增長8.8%;狹義貨幣(M1)餘額111.23萬億元,同比增長6%。M1-M2剪刀差收窄至-2.8%,創近四年新低,顯示資金活化程度提升。

  在眾多觀點中,較為一致的共識是——存款“搬家”高潮或尚未到來。月度數據波動未動搖中國居民超額儲蓄的發展趨勢。東吳證券研報指出,截至2025年8月末,居民部門超額定期存款的餘額為43萬億元,2025年以來累計增長6.5萬億元,然而2025年7月至8月合計減少4801億元,顯示居民超額定期存款從6月末開始進入釋放期,伴隨著2025年至2026年將迎來的高息定期存款的到期高峰、定期存款“活期化”或繼續主導一般性存款轉化為非銀存款。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指出,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存款來源既有居民個人,也有機構(含企事業單位),其存款多增是一種金融脫媒現象,屬於廣義的存款“搬家”,但不一定直接反映為居民存款少增或下降、狹義的存款“搬家”。隨著經濟發展、收入增加,居民資産多元化配置尚未影響到居民存款與非存款形式的資産配置同步增長。這也意味著中國居民從存款到權益類資産的多元化配置還有更加廣闊的空間。

  存款“搬家”通常由利率下行、股市上漲、監管政策等因素驅動。過去20年間,我國出現過多次明顯的存款“搬家”潮,歷史上在2007年、2009年、2014—2015年、2021年、2023—2024年均出現過存款“搬家”現象。股票、基金、理財産品、房地産等資産在不同時期承接了資金的遷徙,每一步都標誌著中國金融結構與居民財富觀念的深刻演變。

  本次存款“搬家”的背後,是銀行存款利率持續下行的直接推力。時間退回至2022年之前,彼時,國記憶體款市場曾深陷“高息攬儲”的價格戰,部分銀行甚至通過“靠檔計息”“隱性補息”等方式變相突破利率約束。2022年4月,這一局面迎來關鍵轉折。彼時,人民銀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明確要求自律機製成員銀行需參考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債券市場利率和以1年期LPR為代表的貸款市場利率,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準。機制落地後,存款利率調整的靈活性顯著增強,經歷多輪調整後,我國大中型銀行存款利率進入“1%”時代,定存吸金能力進一步減弱。

  低利率雖是存款“搬家”的重要推力,但並非充分必要條件。股市、理財都曾成為居民財富奔襲的重要目的地。

  較為典型的是在2006至2007年,股權分置改革等資本市場制度變革提升股市吸引力,CPI和PPI高位運作,大量居民存款流入股市,上證指數從2006年初約1100點狂飆至2007年10月的6124歷史最高點。

  而2014至2015年間的存款“搬家”則由網際網路金融創新帶來的理財熱潮牽引。餘額寶等貨幣基金憑藉高流動性、遠高於活期存款的收益率迅速吸納小額閒散資金,規模一年內突破5000億元。銀行活期存款明顯分流,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催生了普惠理財時代的到來,也倒逼銀行推出類貨基産品應對競爭。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認為,本輪存款“搬家”驅動因素從“銀行理財高收益”轉變為“傳統存款收益過低”,也疊加了資本市場走牛和理財創新等因素,同時體現在非銀金融産品吸納能力提升。

  在廣開首席産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看來,在貨幣政策持續適度寬鬆的大背景下,利率下行與存款“搬家”已成為一個大的趨勢,這一趨勢在2000年後中國經濟逐步崛起的過程中較為少見,此前貨幣政策長期以“穩健”為基調,而現在處於適度寬鬆,利率水準也處於低位。從可投資資産端來看,傳統選項的吸引力正逐步減弱。過去作為重要投資方向的房地産,目前正處於持續深入的調整階段,市場整體偏冷、成交活躍度不足;理財産品雖仍保有一定規模,但因投資回報水準較高的理財産品底層資産主要是房地産,其收益能力也呈式微趨勢,這使得越來越多的資金迫切需要尋求新的投資方向,這就是資本市場。

  投資市場的逐步回暖,對居民存款形成了強烈的“虹吸效應”。2024年9月24日,堪稱資本市場的“轉捩點”——央行、證監會等監管機構重磅推出所有“政策包”,成為A股市場進入牛市的起點。截至今年9月26日,去年“924”以來,上證指數累計上漲39.26%,滬深300上漲41.62%,北證50指數暴漲154.9%。尤其是在今年,股市投資熱情升溫,信心逐漸回歸。

  在居民存款與非銀存款變化最為突出的這個夏天,市場發生了什麼?今年7—8月股市日均成交額波動攀升並多次突破2萬億元。融資融券餘額也同步增長,並在8月26日時隔十年重回2.2萬億元以上,杠桿資金對股市的信心持續增強。

  新增開戶數據也表明資金正加速遷徙。上交所數據顯示,截至8月,2025年以來,新開戶數量合計為1906.44萬戶,其中A股1721.17萬戶、B股0.43萬戶、基金184.84萬戶,同比分別增長45.4%、47.9%、13.16%、25.68%。就不同類型投資者開戶情況而言,8月個人股票賬戶新開戶總數為264.12萬戶,同比大漲165.57%,環比增幅也達到35.12%。同期,機構股票賬戶新開戶總數約為1萬戶,環比、同比也均有不同程度增長。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居民存款向資本市場大轉移的趨勢已經出現,8月新開股票賬戶數超200萬戶,同期居民存款下降、非銀存款增加。較多投資者通過直接開戶入市,也有部分投資者通過買基金入市。近期新基金髮行明顯回暖甚至出現了“日光基金”,説明市場的賺錢效應已經開始吸引場外資金入場。“但與此前市場高點動輒一天銷售上百億規模的新基金相比,當前仍處於行情初期階段,僅較上半年低迷時期有所回暖。”

  居民財富管理傾向的變化已被銀行感知。作為國內銀行業的零售之王,招商銀行副行長王穎在業績會上直言:“今年以來,零售客戶的風險偏好發生了一些變化,穩健依然是主基調,進取型偏好正在邊際改善,客戶對權益類資産的偏好有所上升。”

  非銀存款的大增背後亦有理財市場力量的助推。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非銀金融機構存款高增主要是銀行理財規模增長較快,配置了更多存款資産,另一方面存量的理財資金也在賣出其他資産,買入存款來維持凈值穩定。

  居民存款的明顯少增是否還有其他因素?消費、樓市的表現也值得關注。從數據來看,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668億元,同比增長3.4%。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5575億元,增長3.7%。汽車類零售額為4093億元,同比增長0.8%。樓市方面,1—8月,新建商品房銷售額55015億元,下降7.3%。截至8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76169萬平方米,比7月末減少317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減少307萬平方米。

  曾剛分析認為,今年的一系列促消費、消費信貸政策,為存款“搬家”資金提供了多元路徑。財政貼息、消費金融等優惠政策刺激了消費意願。今年1—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費動能增強。部分存款資金確實流入消費領域,尤其是在家電、通訊用品、餐飲等領域增長明顯,這與促消費政策密切相關。不過在房地産領域,雖然商品房銷售額下行,但待售面積明顯減少,購房政策寬鬆(如公積金利率下調),對剛需及改善型購房者構成利好。總體來看,雖然存款“搬家”資金主要流向理財和資本市場,但在政策加持、多方激勵下,也有一部分主動流向消費及局部回流房地産市場,促消費政策在導向和分流上起到了積極作用。

  2025年至2026年將迎來高息定期存款的到期高峰與資本市場政策利好將持續釋放兩大因素的疊加作用下,存款“搬家”過程仍會持續。“本輪存款‘搬家’可能是一個長期過程,其強度和持續時間都有望超越以往任何時期。”薛洪言説道。

  明明預計,本輪存款“搬家”的趨勢能否持續,其強度和時間長度,核心取決於資管産品和新存款的收益剪刀差是否能夠持續,以及宏觀經濟基本面改善的預期能否得到鞏固。鼓勵中長期資金入市將提升資本市場吸引力與包容性,為居民財富向權益資産轉移提供制度保障與信心支撐。若市場能保持穩健表現,存款遷移有望延續,但就過程而言,會較為漫長,一蹴而就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儘管仍處在存款“搬家”的早期階段,但已可預見的後續影響不得不讓銀行、理財公司、基金券商等機構方做好應對這場大考的萬全準備。

  建設銀行副行長韓靜近日就談到,該行將持續跟蹤市場變化,特別是結合當下資本市場財富效應增強的趨勢,進一步前瞻性研判分析資金市場運動變化的特點,因勢而變,進一步加強創新、改進服務。

  王穎也表明,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招商銀行作為財富管理機構,核心是做好兩件事:一是把握好大的市場趨勢,二是精準適配客戶的需求。

  對於銀行業或將普遍面臨的存款流失壓力,明明從行業視角給出了補充建議:銀行首先需優化負債結構、拓展低成本資金源,面對定期存款到期壓力,可適度調整高息攬儲策略,在大額存單業務上精細化管理期限與定價,平衡其作為穩定負債的吸引力與整體付息成本控制間的關係,避免加劇息差壓力,同時加強客戶服務,提高客戶全鏈條滿意度,增強客戶黏性,避免存款“搬家”壓力加劇。

  在産品供給側,富國優化增強基金經理劉興旺認為,往後看,居民存款仍有入市空間,存款“搬家”的敘事之下,最先受益的或為“固收+”産品。

  滬上某公募內部人士也坦言,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大量理財資金到期需要重新進行資産配置。低波“固收+”類基金是最適合承接這部分資金的産品類型,主要原因是理財到期資金具有明顯的低風險偏好特性,不適應盲目加大權益投資,放大風險敞口。“固收+”基金通過多資産配置和動態性價比比較,能夠在控制波動的前提下追求穩健收益,也是適合當下投資者“穩一點”參與股市的方式。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站註明“來源:中國網財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號

  關於我們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外宣服務與廣告服務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舉報流程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客服热线: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QQ:1234567890

Copyright © 2012-2025 开云体育-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开云体育APP下载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